Published on

《大明王朝 1566》:赵贞吉、海瑞与“格物致知”

Authors
  • avatar
    Name
    青雲
    Twitter

赵贞吉与海瑞的交锋

《大明王朝1566》赵贞吉和海瑞关于如何审浙江贪墨案产生了正面的交锋,里面有两段关于格物致知的片段:

  1. 赵贞吉心中之羞赧可想而知,毕竟一代“硕儒”,半生的功夫都下在“格物至知”上,这时遇到这样的对手,反而激起了他的争强辩胜之心,干脆放下了上司的身份,紧盯着他:“你知道倭寇在我浙闽沿海一带杀了多少百姓,毁了多少城池!你知道前方将士没有军需是怎样在艰难奋战!你的家人好好地待在淳安,你想没想过被倭寇杀戮淫掠的百姓!我同意织造局将沈一石的家产转卖徽商为的什么?就为了立刻筹办军需剿倭御敌。似你这等站在岸上看翻船,以博直名。海知县,你不觉得自己大忠似伪吗?”
  2. 赵贞吉那张脸憋得通红,多年“格物致知”之理这时竟一点都派不上了用场。可海瑞还在等着他将刚才还十分得意强加于他的话收回,这在赵贞吉是万万做不到的。尴尬了好一阵,道既不行,只好用术。赵贞吉手一挥:“既然海知县和倭寇还有杀父之仇,知道倭寇为患之甚,本院现在就派给你一件公务。七战下来,我军一举剿灭倭寇之势已经形成。当务之急就是立刻将下一批军需送往前方。这批军需就由你押运,五日内送到胡部堂军营!”

面对海刚峰,泰州学派代表人物赵贞吉多年的“格物致知”竟然都派不上用场,这是为什么呢?格物致知又是什么呢? image.png

格物致知的内涵

“格物致知”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礼记·大学》中的“八目”之一,其中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格物”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指向对物质世界的审视和探究。在这个层面上,儒家认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这不仅包括自然界的规律,也涉及社会伦理和对人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格物”也意味着要主动去理解外部的事物。儒家强调通过对外物的审慎思考,使其强化自己的认知。

阳明心学认为“格物致知”中的“知”不是一般的认知,而是良知。每个人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就是良知。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等,都来自人的良知。而“格物”就是指用良知去规范事物。

泰州学派是阳明学派的重要分支,其代表人王艮提出“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他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要修身。不仅庶民要修身,天子也要修身。只有自身正了,天下才能正。王艮认为,个体的存在处在天地本原的地位。社会生活、人伦日用一切都当以此为归依。

在实践方法上,儒家的朱熹将“格物致知”比作吃饭与吃饱的关系,强调格物是致知的前提,且万事万物虽各有理,但存在共同之理,需逐步积累掌握规律。阳明心学则认为“格物致知”是为善去恶,通过在事上正念头来实现良知。泰州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为道”,将道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使个体生活与道相统一。

泰州学派的发展与波折

泰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但其发展并非坦途。万历年间,张居正与泰州学派理念存在冲突。他认为泰州学派部分学说“虚而无当”,无法助力治国救民,且其代表人物何心隐的观点较为激进,如反对“无欲”、主张“寡欲”等,对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构成挑战。张居正掌权后对何心隐进行打压,何心隐虽积极传播学说并参与政治斗争,但最终在张居正权势鼎盛时被捕身亡。

张居正的行为有一定合理性,泰州学派强调个人自由解放、反对封建礼教,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动荡。而张居正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首要任务是维护明朝统治稳定。

但从长远观之,泰州学派的思想极具价值。

  1. 推动思想解放:泰州学派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们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等观点,强调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
  2. 彰显人民性:泰州学派将“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地位,认为百姓日用之事即为道,充分体现了小生产者、小市民阶层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了普通大众的利益,具有反封建统治的进步意义。
  3. 重视个体价值:如王艮主张尊身、安身、保身、爱身,提出“身尊则道尊”等观点,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个体价值的重视。
  4. 影响社会政治观念:泰州学派的一些理念,对封建统治的政治压迫起到了一定的反抗作用。例如王艮的“格物说”强调“正己”,认为“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己”,这与封建统治者要求平民百姓“正心”而自身却可为所欲为的观点形成对比。
  5. 独特的孝悌观:泰州学派主张的“孝悌”不是绝对盲从,而是坚持独立思考、有所选择,这与传统的“孝悌”观有原则区别。
  6. 促进教育发展:泰州学派“有教无类”的教育学风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态度,对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7. 文化传承与创新:泰州学派的众多学者著书立说,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宝库。他们的思想学说在传承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8. 社会改革探索:像何心隐进行的理想社会实验,为社会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尝试。

思想的自由和话语权的分配并非仅由掌权者决定。历史证明,尽管某些思想会被暂时打压,但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韧性和多元性,无法被完全遏制。

赵贞吉“格物致知”失效的原因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赵贞吉作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半辈子都在践行“格物致知”,但是面对海瑞的坚持和质问,他的“格物致知”为什么没有作用了呢?

我想是因为海瑞所提出的问题和坚持的立场是基于现实中的具体困境和百姓的切实利益,这种现实的复杂性和针对性超出了赵贞吉所依赖的理论范畴。

此外,赵贞吉的格物致知或许更多地是在传统的儒家框架内进行思考和修行,注重的是遵循既定的秩序和规则。而海瑞则以刚直不阿、坚守正义的态度挑战既有秩序中的不合理之处,这使得赵贞吉的传统思维方式难以应对。

也许赵贞吉在实践格物致知的过程中,未能真正将所学与现实情境紧密结合,导致在面对海瑞这样坚决且毫不退让的对手时,无法运用所学有效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最后,赵贞吉所秉持的泰州学派的“格物致知”在本质上存在局限性,其未能突破封建专制的根本框架,对传统圣学的妥协也使其无法真正彻底地进行变革。这种思想归根结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在面对海瑞这样坚决为民请命、敢于与皇权和最大的贪官嘉靖皇帝直接斗争,一切从群众出发、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行动时,就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应对。

赵贞吉的思想局限使其在处理问题时更多地考虑统治阶级的利益平衡和既有秩序的维护,而海瑞则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毫不畏惧地挑战权威和腐败,这种根本立场和出发点的差异,导致赵贞吉的“格物致知”在海瑞面前失去了效力。

格物致知与时代发展

“格物致知”是一种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方法与态度,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应用上,可能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作为个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将格物致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超越当下的局限,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1. 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时代在不断变化,新的知识、技术和观念层出不穷。个人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和领域,还要积极探索新兴的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以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2. 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现有的观念和模式,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例如,在工作中尝试新的方法提高效率,或者在生活中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3. 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和需求。比如,提前为可能兴起的行业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4. 勇于实践和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和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不要害怕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
  5. 建立开放和多元的社交网络。与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和合作,吸收他们的观点和经验,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
  6. 保持独立思考和坚守内心的价值观。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随波逐流,不被短期的利益和流行趋势所左右,坚持追求真理和对自身、对社会有益的事物。